十一黄金周即将来临。每一个旅游景点都在使出全身解数,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景点来观光旅游。
近日,担任曾国藩故居管委会主任已两年的王勇有点烦,也变得特别地忙,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曾国藩故居打造成中国又一个旅游新亮点,成了王勇日思夜想的心头病。
据王勇介绍,去年曾国藩故居接待游客8万人次,今年1—8月份接待游客已达15万人次,预计今年接待游客将突破20万人次。游客已经不是王勇最担心的问题了,而如何尽快恢复曾国藩故居原貌,引进资金加大开发力度,让前来参观景仰曾国藩故居的游客满意,成了王勇四处奔波的主要目的。
旅游景点开发关键在资金
9月13日,记者随2007年第六届中国湖南旅游节媒体采访团从长沙出发,经过近5个小时的车程,来到娄底市双峰县曾国藩故居采访。一位来自广西的李姓游客在参观后感慨地说:“我来这里本想感受一下曾国藩治家、治军的思想,今天参观了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后很失望。这里和其他的人文景观没有什么区别,除了修复的几间房子,就是一些图片和文字介绍,并没有从生活场景展示出一代湘军领袖的风范。如果说到这里来只是看些图片和文字,我没有必要赶上百千里的路途,完全可以通过各种书籍来了解。”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和2006年中国湖南旅游节记者随团来到曾国藩故居采访时一样,富厚堂前的半月塘左侧还是一片空地,如今一面帅字大旗在空中迎风飘扬,其故居里左边藏书楼虽已修善,但藏书楼还是空空荡荡的,其他的房间除了曾国藩家人的几件生活用品外,展示的都是一些图片类文字资料,和其他的人文景点并没有太大区别。
自2001年以来,双峰县就非常重视曾国藩故居的整修工作。同时,成立了曾国藩故里管理处,注册成立了双峰县曾国藩故里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走招商引资之路。近年来,双峰县政府广泛筹资600多万元,迁出了原驻富厚堂的所有单位和住户,拆除了富厚堂内的非原始建筑,征收了门前半月塘,抢救性修复了南北回廊、封火墙、绣楼、思云馆、求阙斋、归朴斋藏书楼、前进主楼,完成了翠荷湖的主体建设。据一位李姓导游介绍,目前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修复基本完成,只有新的思云馆右下面还有三个粮仓,一个荷花池塘和一个亭子没有修复。而以富厚堂为主体的“白玉堂”、“黄金堂”、“万年堂”、“大夫第”却还没有开始动工修复。
“旅游的发展关键靠资金。”邵阳市旅游局市场科副科长涂明道出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
人文景点招商引资难
曾国藩故居作为娄底旅游的一张文化品牌,为何迟迟没有引进投资?王勇认为,曾国藩故居作为一个文化品牌,在招商引资上一直坚持宁缺勿滥,一些小公司,没有开发能力坚决拒之门外,因为规划除了曾国藩故居外,还有地下军事基地和一些自然资源,所以要求投资至少在5亿元以上。作为人文景点,曾国藩故居不可能买断,所以一些企业也在坐等观望。” 双峰县委外宣办主任吴长江认为:“目前已经有数十家企业和双峰县曾国藩故居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洽谈过,也有意向投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要求的门槛太高,投资比较大,很多企业觉风险大,回收慢。”
无独有偶,记者在采访第二站永州市祁阳县浯溪碑林时,看到唯一发生变化的是在碑刻旁的潇湘边多了几个广告牌,其他一切如昔。2005年,该县主管招商引资的副县长唐盛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已经有一家台湾企业签约投资浯溪公园,而当记者9月14日下午来到该景区时却没有发现一点开发的迹象。 “我们将修建一处当代名家书法碑廊。”祁阳县浯溪碑林风景名胜管理处主任尹显仪告诉记者。这也许就是没有资金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民间资本青睐自然景观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要说引进民间资本最成功的,应该是地处湘西南边陲的新宁县崀山。崀山风景名胜区从1992年开始旅游开发,2003年4月,县人民政府与凤凰古城旅游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48年的崀山经营转让合同,2005年元月1日正式移交给崀山龙凤公司接管。
据新宁县旅游局局长周光乔介绍:“2006年崀山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45万人次,门票收入800万元,旅游总收入1、2亿元,占全县GDP的7%。而今年1—8月接待游客38万人次,门票收入520万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28%、44%。”
“崀山风景名胜区的成功得益于以往的大投入,从1992年至2007年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湖南崀山旅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新宁县旅游局副局长江峰说。而在2001年以前,崀山归村组农民经营管理。后来由把核心景区征收为国有,并由崀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崀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管理。湖南崀山龙凤旅游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黄剑锋说: “2003年10月份签约,从2005年开始接管该景区,目前各方面的投入已达5000万元。”湖南崀山龙凤旅游有限公司主要是对该景区进行开发经营,如景区的经营项目、停车场等拥有48年的独占经营权,其他公司或个人不得经营。而经营权转让费我们实行的是双控,也就是最低不得低于7.6亿元,不管经营状况的好坏,如果经营状况比较好将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加收。景区所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达成的框架协议不得低于10亿元。
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政策扶持
记者在祁阳采访时还发现,有“北有张谷英,南有龙溪大院”之称的潘家埠镇龙溪古村落,与大部分人文景观一样,从2004年由村民集资开发,由于缺乏政府和民间资本的进入,目前还停留在半瘫痪中。而与其形成对比的是,从2003年祁阳县金洞利用自然环境优势由本县一家跑运输的企业投资创建了金洞漂流,并一炮打响。2005年该县已发展金洞漂流、三圣湖休闲度假漂流、狂狮河峡谷漂流的三大漂流,并全部由民间资本投入。
为什么人文资源景观与自然资源景观会在招商引资开发上发生如此大的差异?
“自然景观相对管理比文化简单些,没有那么复杂。像曾国藩故居等文物历史文化景观在管理上就有文化部门、文物部门还涉及到宗教,国家有些政策很难逾越。再说,一些历史文化景观,比如一个名人故居就那几间房子,只有那么大,但要产生效益,游客就要比较多,但景观的承载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很难实现经济效益。旅游吃、住、行等六要素中,游只占1/6,游是核心的东西,从经济上来说,门票只占到1/8到1/12。关键的是拉动了当地的消费,所以受益最大的还是当地政府。像湘西凤凰原来一间房子是3万元左右,现在已经是200万元左右都没人愿意卖。完全要一家民营企业来投入景区,风险还是比较大的,至少比房产投入大、回收长,房产3到5年一般就有回收,景区从投入生产到回收最快也要8年,慢的一般20年。”黄剑锋再三声明这只是他现在所了解的,也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
“我县也有文化景观,有两个少数民族,在开发上就要求我们定位要准确。要喜闻乐见,要有认同感,还要立竿见影,人气旺。”有13年旅游工作经历的新宁县旅游局副局长江峰说。他认为,自然景观比人文景观要容易、要直接。一般的风光在开发上容易些,而人文景观要花大价钱、大精力、大规划。自然风光是一种视觉享受,男女老少,人人都看得到。而人文景观,因为人们的思想素质不一样,感受也就不一样,这就需要一种认同感,如果不认同也就导致游客少,也就没有企业愿意投资开发。天下凤凰集团以策划开发旅游产业而闻名于全国,其成功开发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张家界的黄龙洞,尔后的凤凰古城可以说有人文的,但自然更侧重一些。其他的一些旅游景点开发上更多的是选择自然景观。黄剑锋认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古民居都是旅游资源,只能说偏重自然或历史文化。湘西凤凰是一座古城,历史文化比较深厚,也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还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偏重文化的旅游景点,但也开发得很成功,所以说任何一个景区都和文化密不可分。其实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崀山开发建设也要靠文化来提升,丰富旅游的产品。”
天下凤凰成功开发了那么多旅游景点,那么一个景点开发的成功关键是什么呢?“一个景点开发的成功更多的是靠政府的支持,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在谈到崀山开发合作初见成效时黄剑峰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