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优则投资,这个在今天的中国看来很常见的现象,实际上并不符合国际惯例,而且隐患重重
随着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已经成为企业运作不可或缺的部分,而VC、PE等曾经的新名词也逐步成了市场的兴奋点。不少企业家在实业界成功后华丽转身,选择在
投资领域开创新的事业。
早些年的何伯权,卖了乐百氏后成为天使投资人;近期的李开复,离开谷歌办起创新工场,开始VC征程;最近,原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和马云组建了一支“云峰基金”……
然而,“实业优则投资”并非国际惯例。
并非国际惯例 “实业优则投资”这个正发生在中国的潮流并非国际惯例。在欧美和日本,很少有正身处壮年的实业家在事业巅峰期激流勇退,转向投资。韦尔奇在GE,格罗夫在英特尔,乔布斯在苹果,都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即使IBM的郭士纳,也是在59岁退休后才进入私募投资,成为凯雷集团的董事长。有趣的是,欧美的不少投资家倒是政客出身,比如被投资界称为“总统俱乐部”的凯雷,其成员就包括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等政界人士。
来源www.edpsp.com为什么中国的实业家更愿意中途变身为投资家?
首先,从宏观环境来看,由于产权结构、产业政策、国进民退等问题,一些民营企业家对于长期从事实业信心不足,担心碰到“天花板”,缺乏做百年老店的愿望。
其次,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第三次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原先的粗放式向精细化、高附加值方式艰难转型,不少企业家力不从心,觉得做实业赚钱比以前困难得多。
此外,中国的资本市场风起云涌,
投资机会不断涌现,利用经济周期明显的特点来赚快钱大钱,与做实业赚“辛苦钱”比有天壤之别。
因此,很多企业家更愿意转做相对比较容易“赚钱”的投资家。然而,有得必有失,风险总是与机会相伴而生,这种转型的背后隐藏着哪些风险呢?
风险与机会相伴而生 虽然“实业优则投资”在中国有独特的土壤,实业家转做投资也不乏成功先例,但我们仍必须直面其中的代价和风险: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成为投资家的时候,我们是否正在失去自己的英特尔、苹果,以及乔布斯与稻盛和夫?如果实业家都热衷于赚快钱,中国的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将无从谈起。
如果中国企业总是在取得一定成功后戛然而止,中国几经割裂的商业文明就无法传承,小草将无法长成参天大树,如此付出的机会成本将是巨大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理解并支持梁启超等出走,但自己选择留下来,并赋诗“去留肝胆两昆仑”。
最近,马云持续投入做大“支付宝”,哪怕最后要拿出来“贡献”给国家,这种坚持乃至殉道的精神,不可奢求,但弥足珍贵,是这个时代的强音。
实业家转做投资还会面临一定的系统性风险,因为他们大都是某一行业的专家,在相关领域有深厚的知识和人脉,但却未必熟悉其他行业。由于不像职业
投资人那样是“杂家”,所以实业家进入其他领域的风险陡增,而VC和PE的投资范围一般都会明显大于实业家的经历范围。
当然,有人认为管理是相通的,能在一个企业和行业做好就能证明其眼光和能力,行业不同不足为虑。但如果我们看一下中国企业糟糕的多元化战略成绩单,就不得不怀疑这种“一业通,百业通”的说法了——如果企业跨行业经营都乏善可陈,那跨行投资会好吗?
实业家一般缺乏专门的投资训练,而且由于自己的创业经历,判断一个项目的前景往往不是通过对项目本身的尽职调查和专业评估,而是凭借对创始人或创业团队的印象。曾几何时,某些实业家信奉的投资观念是“只要人对了,事就对了!”不看基本面,而是借助曾国藩的《冰鉴》这样的相书来提高自己“相面”的能力。其实,与专业项目评估相比,对人的判断十分主观,很难量化,从而加大了出错概率。
许多实业家做投资喜欢做“教练”,这固然是发挥所长,但也有可能陷得过深,而且难有规模效应。比如,周鸿祎在2005年8月卸任雅虎中国区总裁后加盟IDG,担任投资合伙人。大半年后,他成为一名天使投资人。有着丰富创业经验的周鸿祎更愿意投资和指导刚起步的互联网、IT公司。他自己归纳给迅雷等公司投资时还提供4个方面的帮助:战略规划、资本架构、产品攻略、内部管理。这显然几乎涵盖了公司经营的所有重要方面。
2006年,在投资奇虎之后,周鸿祎亲自担任奇虎董事长,从“教练员”进一步成为“运动员”,同时也从一名投资人又变回创业者。那段时间他的投资并不顺利,十来个项目里有一半“打了水漂”,也许这和他的精力过于分散有关。再往后,新的投资项目就没什么时间看了。
可见,做教练或许算是“曲线创业”的一种方式,但偏离了股权投资的正常轨道,可能会使投资难以为继。周鸿祎后来总结出三条投资失败教训:1. 做不熟悉的行业(如投资过羊奶),等于买彩票;2. 碍于朋友情面,友情投资;3. 冲动投资,看项目看人不准,有赌的心态。以上三条,的确是实业家出身的投资人更易犯的错误,值得警惕。
平衡实业与投资 实业家做投资,目前只是形势所然,但未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常态,所以最好能维持某种平衡。比如杉杉集团,曾力创“中国西服第一名牌”和领先的市场份额。然而前些年,逐渐微薄的服装利润使杉杉着力于创投业务。虽然投资结果不尽人意,好在杉杉没有放弃自己的服装主业,“多品牌、国际化”的战略至今已有近3年的时间,目前杉杉旗下已经有11个国际品牌和12个自有品牌。主营业务不曾放弃,终于使杉杉有所归依。
此外,实业家可以优先考虑用相关投资对实业做有益的补充,实业和投资的平衡,可以提升企业价值。复星集团的壮大,基本上就是这种投资拉动型的实业之路——不断进入新行业,根据情况决定是自己操盘、进行管理支持,还是纯粹的财务投资。这样的灵活组合,既兼顾实业和投资两者之长,又能糅为一体。近年来,柳传志打造联想投资、弘毅投资、融科智地三驾马车,同样是构建联想控股“实业+投资”的模式。
总之,在实业和投资互补的原则下,企业家不妨尽量投资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以发挥优势并规避风险。比如,2007年联想控股和中科院合办“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并相应设立4亿元规模的天使投资基金。“联想之星”以“创业培训+天使投资”的方式,筛选符合联想要求的高科技投资目标。类似地,盛大集团也推出了“18投资基金”做风险投资,先后投入3亿多元扶植30多个网络游戏创意创业团队,起到了创新孵化器的作用。这种实业和投资的协同,比企业家抛开实业、拔剑四顾心茫然,更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