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之后,县域经济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之一。县域经济水平的差异是中部与东部地区差异的主要体现,中部地区要全面实现小康和“中部崛起”,就必须壮大县域经济。
一、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谋求跨越式发展,必须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县级行政区划地域范畴内各类经济要素发展的总和,它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区域辽阔,资源丰富,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全国现有2070个县域经济体。这些县域经济体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4%,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4%。
中部六省地处内陆腹地,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总数占全国的28.1%,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5左右。中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历史资源,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也比较突出。这里有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这里是我国区域关联度最强的地区,承东启西、接南近北,吸纳四面、辐射八方,发挥着独特的东西互动的桥梁纽带作用。
但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在六倍以上,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上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人口众多、经济结构不尽合“三农问题”依然严峻、城市化率低等问题十分突兀。这种严峻的形势使我们认识到:发展县域经济是一条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中部整体经济发最水平,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既有利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也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举措。 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了,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高了.就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构筑县域经济新的管理体制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离不开创新.必须用新的思路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县级政府要大胆探索、努力实践,趟出一条新的管理机制:
大力推进政府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职能转变步伐,强化服务,规范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培育市场化的投融资主体,拓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明确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切实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倾力打造服务政府和诚信政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对于县域工业发展问题,一要扶持,二要创新。具体而言:可以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扶持体系,比如创业辅导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要为初创和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方面的、财务方面的服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体制创新。县属企业在采取包、租、股、卖等改制办法的同时,要着力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和壮大懂经营、会管理、善营销、素质高的企业家队伍,还要通过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和资本运营等方式,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整体创新。要团结一切愿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鼓励他们创业,保护其合法权益。大力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发动群众创业致富,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消除制约全民创业的体制性障碍。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关键环节,重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开创广罗人才、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发展县域经济还起须有切实可行的措施。要坚持 扶持、赦税、让利”的方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付、依法减免税费等各种措施.减轻基层 企业和农民负担.壮大县乡财力。要因地制宜。哪种政策措施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能哆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就采取哪种政策措施。
吸引资金发展县域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事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这一规定为吸引资金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政策依据。
县域经济融资方面要创新(以小城镇建设为例)。积极运用多种先进的运营模式,提高城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水平。除了要继续推广BOT(建设——经营一一转让)及TOT(转让——经营—— 转让)等业已成熟的模式外.要大胆尝试国外近年来兴起的PPP(公共民营合作
制)、ABS(资产收益抵押)、DOT(开发一一运营——移交).FBOOT(筹资——建设—— 所有— —经营— —移交)、BLT(建设— —租赁— — 移交)及BOO(建设— 所有——经营)等新的融资建设模式。
要着力抓好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在保护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并把调整的重点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优化布局上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发展畜牧业,加大良种引进和繁育力度,搞好重点养殖场建设,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带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的主体,培育龙头企业可以带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进而促进小城镇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要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积极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落实好对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引导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民之间建立起有法律保障的互惠互利关系。支持农民按照自愿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
加快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继续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鼓励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大力发展有资源优势的农畜产品加工业、运销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小城镇经济,发挥其在产业聚集和吸纳就业方面的作
用。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策环境,引导农民到城镇务工和就业,加强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搞好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组织协调和信息服务工作。改善就业环境,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
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加大对人畜饮水、节水灌溉、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基础教育、文化设施和公共卫生等公益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项目实施中,尽可能多地吸收广大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直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坚持不懈地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村扶贫工作。
另外,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是促进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在搞好县域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大力营造团结奋进的用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和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经济转型
宏观环境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作为县域经济本身如何定位,每个具体县选择发展战略和思路也是十分重要的。
1.发展特色,形成模式
大体说来,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模式:
“资源拉动型” 模式。以自己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为龙头,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指出的是,过分依赖资源,就必须不断调整自身发展与环境容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开放带动型” 模式。“引进来”— 招商引资吸引外部资本进驻和“走出去”—促使产品市场国际化。这里“走出去”的要注意提高产品附加值,“引进来”的要注意土地及其他相关政策。
“产业集群型” 模式。即将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中间服务业高度密集地集中在一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以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带动型” 模式。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通过突出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农业合作组织,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化生产,走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比如河南的鄢陵、汤阴等就是其典型代表。
“回归经济型” 模式。这实际上是“劳务经济”的一种延伸,即“打工者”将外出的劳务收入变成在家乡的资本投资,转换身份为“创业者”,兴办工厂,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部地区的崛起,也同样需要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的。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
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内部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叠加,由此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内部相互交流的物质流,形成“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经济特征;而前者则要求系统内部要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根据中部六省的实际,县域经济的发展要走“以现代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一条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较为理想的经济发展之路。为此,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公众参与。实施清洁生产,建立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型城镇。
此外,在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上,要抓好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所谓主导产业就是带动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即一些非农产业、二三产业。所谓战略产业,主要是第一产业、流通业和生态农业
(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