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首部中部蓝皮书——《2006年: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显示,中部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呈现下降趋势,不仅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拉大,与西部的差距也越来越小,某些方面甚至还落后于西部。
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一年后,这样的研究结论,或许会使得一些人产生“中部依然在塌陷”的感觉,但此类结论,并不能证明中部经济就真的发展缓慢。事实上该结论本身也不具备太多新意——2005年由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同样显示,中部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呈现下降趋势。与往年相比,今年不过是在继续着中部经济发展的“惯性”,积弱之下仅仅一年时间,就幻想一个庞大区域的整体经济水平发生巨变,确实有点不切实际。
当然,这么说也不是否定此项研究的价值。应该看到的是,以武汉、长沙、郑州等为代表的中部大城市,发展其实比较迅猛,中部各省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主要不在大城市经济上,而是体现在县(市)域经济上。这一点在经济强县的评选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第六届百强县的评选中,东部地区有86县入选,中部仅占6席;而基本竞争力提升最快的百县中,西部县市有59个,中部仅22个。
此前,在中部崛起战略论坛上,有专家认为,中部的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城市群建设,以大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来辐射周边城市,并以城市群的崛起,带动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如今,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已见雏形,并且在此之上各省积极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经济区对接。但目前城市群的“增长极”作用,表现得并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即为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因本身产业结构等的欠缺,难以与中心城市实现有效互补,城市的集群效应不如东部地区明显。
中部六省是典型的农业省,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乡镇,县域经济作为经济的奠基石,其发展既滞后,各地资源就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当地工业也难以发展起来,经济自然就缺少足够的增长点。因此,要促进中部腾飞,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分必要——否则,在大城市与乡镇之间就欠缺一个有效的“过渡点”,城市难以反哺农村,城市群的效应无法显现,城乡的差距则有可能被进一步拉大,整体经济就可能畸形。
而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关键是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并逐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安徽铜陵、江西萍乡等地,正是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在中国经济强县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除了财税等政策上的扶持,政府更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转移支付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城乡金融建设。
在经历多年的改革之后,东部地区才逐步锻造起强势的县域经济,并在整体发展中发挥起巨大作用;西部地区也从上世纪末开始大开发,才积聚起自己的一批“竞争力提升最快”城市。在东部继续“享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区域优势、西部也准备“拥抱”开发多年带来的成果时,中部要崛起而非塌陷,就必须以“跨越式发展”拉近差距,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