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公路是县域交通的主体
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这个问题:一是交通运输形式。交通运输形式主要有五种: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目前,内陆地区的水路运输普遍不景气,我市的水路运输仅占总运输量的1.5%,分散到各个区、县(市),可以忽略不计,航空和管道更不用说了。铁路在我市主要是运送旅客,而且客流量集中在春运、五一、国庆等节假日。公路则承担着我市绝大部分的人流、物流。二是公路的行政类别。广义上的公路分为两大类:国省道和县乡村道,前者专业术语称之为干线公路,后者称之为农村公路。目前,我市有公路总里程12956公里,其中,2条国道和8条省道里程为984公里,县乡村道有11972公里,县乡村公路交织成网,连接了全市209个乡镇和98%的行政村。从以上可以看出,农村公路是我市县域交通的主要运输载体。必须明确的是,这一状况不仅现阶段如此,今后数十年内也不会发生根本变化。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抓好农村公路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二、农村公路滞后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市干线公路应该说已处于基本适应型阶段,而农村公路则仍处于制约型。
1、技术标准严重偏低。一是等外公路多,等外公路占 78%;二是路面质量差,高级、次高级路面仅占7%,不少路段晴通雨阻,路况差。
2、路网布局不尽合理。全市农村公路在布局上,基本是按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树状布局,因而断头路较多,造成许多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不通公路,另外还有56个行政村未通公路,造成运输线路迂回,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运输配套严重滞后。我市公路客运已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客班车,但乡境内的村组能直达班车的却不到50%,农用车载客在有的地方仍然存在,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4、建设资金严重短缺。1977年以前,国家及省对农村公路建设基本上没有投资,主要靠当地财政及民工修建,这些公路大部分是上不了等级的等外公路。77年以后,上级对县乡公路虽有投资,但远远不够。建设资金的筹措,是制约县乡公路发展的决定因素。
滞后的农村公路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每年全市有2600多万吨农副产品无法正常运出,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亿元以上。同时,由于交通不畅,信息不灵,流通程度不高,导致规模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受到严重制约。
三、改善农村公路条件是县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
2003年,国家在中部地区实施县通乡镇公路改造工程、农村通达工程。两大工程都着眼于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要完成两大工程,完全指望国家财政投入是不现实的,一是国家现在给予的少量补助资金仅限于县通乡和通村公路建设,两大工程完成以后,后续养护资金注入又待何日。二是《公路法》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乡镇、村是农村公路的建设主体。基于以上两点,靠等、靠要是搞不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各区、县(市)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承担起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责任。要根据规划,明确目标,建立农村公路建设的长效机制。要立足于自力更生,上争项目,外引资金,多轮驱动,广筹建设资金。
1、积极向上争取。上级投资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国家加大对农村公路投入的情况下,争取投入大有文章可做。在争取上级投资方面,要把公路建设项目与农村经济发展、国省道路网改造和防汛抢险、扶贫解困以及商品粮、棉基地等一些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种途径向省委、省政府和部、省交通主管部门以及国家计委等相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尤其要围绕国家正在实施的两大工程多做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计划笼子,从而减轻资金压力。
2、纳入财政预算。各区、县(市)财政要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预算,加大投资力度。首先是将财政转移支付中的乡村道路建设资金用于县乡公路建设。我市农村实行费改税后,原来的乡村道路建设资金收费项目取消。现在每年财政转移支付安排了乡村道路建设资金1319万元,仅占其总额的5.94%。但即使这样少量的资金也有很多地方没有真正用到乡村公路建设上,挤占、挪用现象十分普遍。现在必须将这一部分资金集中起来,保证专款专用。其次是在每年的财政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安排资金。要借鉴安徽的经验,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每年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拿出10%—20%,从扶贫资金中安排15%—25%,从以工代赈资金中安排5%—20%,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3、在税费征收上给予重点倾斜。由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匮乏,预算很紧,应尽可能地降低建设成本,凡属于地方的所有收费要一概免交,并免征地方税。
4、广泛筹集资金。要按照“谁受益谁投入,全民受益全民出力”的原则,多轮驱动,全方位、多渠道筹集交通建设资金。尤其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这方面,我们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如在通乡公路建设上汉寿县举全县之力,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即“地方财政补一点,乡镇筹一点,干部职工捐一点,农民朋友帮一点”,共筹资700万元。如在村道建设上,桃源县各乡村积极性很高,兴隆街简家溪村15个村民小组320户村民分段、分人、分项筹资50万元,修通了一条长达3.5公里、宽6.5米的村级公路和四条长达17.1公里、宽5米的组级公路,解决了“交通死角”问题。值得强调的是,要搞好农村公路建设,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一事一议”应该成为今后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途径。
5、争取各方支持。采取市县直属单位对口支持的办法,一个单位扶持1—2个村,扶助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每年各区、县(市)完成100—200公里农村公路改造任务,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农村公路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四、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
农村公路从目前的制约型到基本适应型,规划15年之内可以完成,有的区县还会提前。届时,农村公路将发生质的飞跃。在这10年期间,无论是交通建设的过程还是交通条件改善后良好的交通状况,都将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将发挥三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1、促进交通建设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交通建设与相关产业的技术经济联系和产业连锁关系,交通建设投资活动可直接带动40多个产业的发展,其中依赖关系最为密切的部门是:建筑材料、金属冶炼、石油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延压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其它非金属矿采选业等。据测算,公路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当系数为0.4,公路建设投资1个亿,平均可增加就业机会1900个,增加950吨钢材用量,10750吨水泥用量,1300吨沥青用量,可产生9.38亿元的经济效益。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必将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力量。
2、促进小城镇发展。交通的改善进一步增加了县域内城镇的极化效应,城镇对经济要素的聚集力更为强劲,一部分城镇的规模将会随之扩大,甚至发展为拥有一定人口的城市。同时,随着交通格局的变化,在公路网络交汇处会形成新的城镇,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3、促进产品结构调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的改善,交通“瓶颈”制约得到了基本解决,产业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聚集选择空间得到拓展,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协作将不断增强,县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况下,将有效地突破行政壁垒,打破条块分割,推动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大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形成一县一产业,一县一特色,带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常德市交通局局长 马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