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据不完全统计,广义的民营经济已经占我国GDP的65%,私营企业占40%左右。中国经济增量70%到80%来自非公经济,在就业方面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广泛的渠道,占全国就业的75%。
11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5——“走出去”竞争力指数》(下称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通过对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10省市近千家民营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得出的研究报告指出,在一些竞争性领域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对于那些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中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为其开展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民营企业 “走出去”的实践还以外贸出口为主,除了少数个案,大多数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活动还在试探性摸索,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我国民营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
民企竞争力50强榜单揭晓
11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根据研究报告结果还公布了“2008中国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50强”和“2008中国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50强”两大榜单。
万向集团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等50家民营企业在 “2008中国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50强”榜上有名。据研究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介绍,综合竞争力指的是企业在同行业中同其他企业相比所具有的综合竞争优势能力。组成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最主要的有10个基本要素,即产品、市场、机制、创新、管理、技术、人才、环保、文化和班子。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强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立足国内,走向世界,造就了很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民营企业。刘迎秋认为,海宁蒙努集团有限公司、越美集团公司、喜临门集团等50家获得“2008中国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50强”的民营企业就是这些企业的典范,他们开拓“走出去”道路的经验,对民营企业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引人关注的是,在两大榜单中,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分别占据了28席和22席。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上榜的少有辽宁的民营企业。
企业跨国并购恰逢其时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已有多年,企业“走出去”到海外谋求更大发展,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助力。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投资与并购行业一些专家认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正迎来历史机遇。
博润投资管理公司总裁胡志彬表示,资本市场处于熊市时,企业并购不仅谈判筹码低,公司整合也相对容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球金融风暴正令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迎来历史性机遇。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80年代的日本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成为“世界加工厂”,拥有巨额外汇储备,本币面临较大升值压力,资产价格膨胀。作为“世界加工厂”,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价值低端,而人民币升值正进一步挤压中国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其结果是许多制造业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出去”进行跨国并购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改变缺乏核心技术、国际市场、国际品牌和全球化渠道的现状。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国外资产迅速贬值,目前日本200家市盈率最低的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不足2倍。发达国家的企业受限于本土经济增长缓慢、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而无力发展。在这一背景下,胡志彬预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时机已经成熟。
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表示,企业“走出去”之前还要整合本土产业的价值链,完善金融价值链。王巍还呼吁社会更加关注民间资本,他建议,在本土并购方面,监管规则应更加宽容,促进行业商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博弈的力量。
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新路
长期以来,实力弱小、不熟悉国外投资环境,是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说,如果“单打独斗”到国外投资常常会面临巨大风险,如果由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丰富国际贸易经验的大企业“开路”,通过他们建设的境外工业园区投资海外,就能避免以上问题。在中国国内制造业遭遇困境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借助大企业打造的境外工业园“走出去”,成为中国中小企业探索国际化战略的一种新模式。眼下,由中国两家大企业打造的2个境外工业园区——天津泰达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和广西农垦印尼沃诺吉利经贸合作区,引起众多国内企业关注。
2007年11月,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获批负责实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工作。印尼沃诺吉利经贸合作区由广西农垦在印尼中爪哇省沃诺吉利县独立建设,该项目于今年底正式开工建设。这两个境外经济合作区均属于中国商务部批准的19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根据规定,每个区可获国家财政拨款2亿至3亿元人民币支持,中长期贷款最多可达20亿元人民币。
天津泰达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且临近红海,拥有对加工制造业而言极其重要的交通物流优势。与其类似,广西农垦印尼沃诺吉利经贸合作区也可利用东南亚国家在资源、交通、人力等方面的成本优势。此外,由于与世界多数贸易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从这些国家出口不会遇到国内企业常遭遇的配额限制等贸易壁垒。这种适合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新模式也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天津泰达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计划在5年内吸引投资20亿元人民币,容纳中国到境外投资的企业50家。园区将包括纺织服装、石油设备、汽车和电器等产业园,目前已建好3栋标准厂房,中纺机集团、天津白玫瑰制衣有限公司等11家中国企业先后入区经营。在2010年底合作区基本建成后,预计可以帮助中国到海外投资的企业实现销售额76亿元,带动出口45亿元至55亿元。
据商务部消息,在未来10年,中国在外国设立的境外经济贸易区将达到50个。
民企平均寿命还比较短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披露:全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能死亡10万多家,有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有85%的在10年内死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从三次产业划分的角度看,上规模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79%)和第三产业(20%)。在第二产业中,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74%)和建筑业(3%);在第三产业中,主要集中在商业、餐饮业、综合类和房地产业。
北京大学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分析说,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反映了我国资源要素配置的速度程度和工业化组织程度,平均寿命时间短,往往反映的是资源要素配置灵活。
前几年,民企的平均寿命大约是3.5年,后来这一数字下降到不足3年,仲大军说,这种变化告诉人们,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存形势更加严峻。但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时间的长短也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由于我国是一个正在加速工业化的国家,城乡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都在急剧变化,工业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
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竞争性的领域中,由于竞争的激烈程度较大,新陈代谢程度也比较高。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部门的大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主宰和垄断着一些大工业部门,剩下的是组织化程度较低的经济领域,民营企业大多活跃在这一领域中。因此,它们的变化程度较大是有一定原因。
目前,我国是第二产业比例较大的国家,我国民营企业79%的经济组织集中在工业产业中,其中又有74%集中在制造业。民营企业在服务业中的比例很低,这种局面对我国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比如,目前国外的四大会计公司几乎垄断了我国的会计业务,而国内根本没有相应的国有和民企能与之相抗衡。由于种种原因,民营企业家优秀群体的形成也尚待时日。
民企提高竞争力不能光靠低成本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沈建国日前指出,我国民营企业光靠低成本已经失去竞争能力,必须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
民营经济发展到今天,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一些企业,特别是制造加工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些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运行质量也比较低下。
“面对压力和困难,民营企业家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沈建国认为要着力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观念创新,不能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不能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简单理解为以速度为中心,不能只重视财富的创造而忽视财富的贡献。二是技术创新,要提高科技投入,提高产品档次。三是管理创新。四是文化创新。民营企业不仅要做物质财富的追求者,更要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