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北大EDP培训项目 课程教学计划 报名方法 新闻发布 学员活动 企业内训
 
全球通胀下的中国对策

被阅览数: 9195 次 来源: 夏斌 ,  2008-09 [打印]
 

  近半年多来,全球石油、粮食、矿产等大宗商品物价出现了持续、快速的上涨,有50个国家的物价出现两位数的上涨,这意味着这一轮“全球化红利”的高回报和世界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周期出现了重大转折。因此要搞清楚当前全球性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还需从“全球化红利”和世界经济周期说起。

 

  始于上世纪最后约20年的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自本世纪初以来全球化的加速,中国、印度加上其他一些转轨和新兴国家近57亿人口的国度内,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发达国家资本的重新配置(仅“金砖四国”的外资流入占全球的比例,从2000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15%,扩大了两倍),促成全球生产分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一大批以出口为主导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取得高增长的同时,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商品,使得2003~2007年,出现了典型的全球高增长、低通胀。全球GDP平均年增长4.9%,物价上涨3.6%,而1998~2002年,GDP与物价年增长分别为3.4%与4.4%。当然,在短短几年内,随着几十亿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对石油、粮食、矿产等大宗自然资源会产生需求提高的压力。但是,如果此期间全球货币供应较紧,欲扩张的需求得不到货币供应的支持,物价不可能飞速上涨。

 

  然而,恰恰这一轮促成世界经济周期上升的主要力量——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增长基本都是采取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又程度不同地实行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一方面,出口快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尽管一些国家央行在进行对冲,但仍然容易出现本币流动性宽松和利率较低的局面,进而放大国内需求。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由于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及俄罗斯等产油国家,鉴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积极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需要寻找投资的出路,这就为美国拼命扩张美元供应和信用提供了可能性。

 

  因为这个时期,美国经济刚刚走出2000年网络股泡沫破灭的阴影。美国出于本国经济利益,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需要不断降低利率,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何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不断降息,长期利率由亚洲金融危机后的696下降到2008年的4%左右;另一方面,美国默认金融机构向全球发行大量的次贷产品以扩大信用,扶持房地产市场。随之,房产价格不断上涨的财富效应,促使居民扩大消费,使得美国国民在充分享受新兴市场国家提供廉价商品的同时,保持了经济的高增长。此时期美国又发动伊拉克战争,巨额开支需要大量发行国债。正是房地产市场和战争国债的大量融资需求,即贸易和财政的巨额双赤字,在支撑美国经济新一轮高增长的同时,给许多国家的巨额美元储备找到了出路。也就是说,正是美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固有矛盾,趁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未到位的时机,向全球投放了大量的美元,进一步放大了全球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缺口、供需矛盾和信用膨胀积累到一定程度,全球物价不可能不快速上涨。加上市场上多年积累的大量过剩的资金,在面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和次贷危机时,需要寻找新的投资场所,又基于全球实体经济供需面的失衡,加上生物能源、自然灾害等因素,过剩的资金就大肆进行投机冲击,这就必然造成近年内石油、黄金、粮食、矿产等大宗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所以,归根到底,这一轮全球性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全球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是上一轮经济周期运行特征和国际货币体系固有矛盾所必然产生的结果。如果从货币找原因,应该说是全球的货币原因,而不仅仅是一国的货币原因。

 

  治理全球通胀需要相关国家的协调与合作

 

  这一轮全球性通胀的深层次原因,是十多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矛盾未能彻底解决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简单讲,是全球化因素和美元因素。这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单纯由石油供给短缺引起的全球物价上涨原因是不同的。

 

  既然全球性物价上涨是全球化与美元因素的矛盾反映,从世界公平与和谐的角度思考,要继续保持世界经济的稳定有序增长,相关国家都应调整各自的经济政策,协同合作,紧缩信用,减少需求,而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发达国家更应该多做贡献。因为在不同的国家内保持人民最低生存需求的食品在CPI中的比例相当悬殊(美国13.8%,欧盟19.6%,中国与印度分别达到33%和57%),因此粮价的上升对一国社会稳定的危险性显然不同。如果经济规模最大的发达国家不主动压缩需求(即美元停止贬值或加息),那么众多的风险防范能力弱的新兴市场国家和经济实力弱小国家就会提前为全球物价不断上涨“埋单”。

 

  既然这一轮全球性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世界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是上一轮经济周期运行的结果,而扭转这一供需失衡局面又涉及各国的经济利益,那么失衡局面能否扭转、如何扭转?这取决于相关国家的博弈与协调,而这需要较长的时间。目前美国、欧盟、日本、英国等在“以加息压增长”面前犹豫不决的态度是最明显的例证。因此可以预测,今后两三年内仍会是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和物价高水平运行的时期。

 

  就世界与中国物价关系而言,中国物价的上涨中有世界因素,世界物价的上涨中同样有中国因素。如果中国经济增长主动紧急“刹车”,以控制物价为宏观调控的唯一目标,犬幅减少需求,自然是对稳定世界经济作出了大的贡献。但是,中国经济增速下降过快,代价巨大。就国内而言,人均收入低下,每年又面临1000万人新增就业压力;就全球而言,中国经济规模接近世界第三,对全球GDP贡献率与美国相当,如果中国经济不讲代价地紧急“刹车”,长期来看对稳定全球经济也极为不利,容易助长全球性的“滞涨”局面。因此,对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而言,一味压物价并不是当前的首要目标。首要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在保增长与压物价之间取得适度的平衡。

 

  如何在压物价保增长之间取得平衡

 

  如果中国今年的GDP维持2007年11.9%的增长,这肯定不可取。但在外部需求、物价不确定,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的物价出现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中国一味地将物价压在2007年的水平,国内就业、收入分配及股市等经济社会矛盾将更易凸现。GDP增长多少为宜?根据世界银行及中国不少经济学家预测,将目标定在力争9%~10%之间,是比较合适的,比2007年低1~2个百分点,既有利于压物价上涨,也能较好地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方针。

 

  控制物价上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持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如果我国相关政策与补贴到位,经济增长与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将不会受到大的冲击,CPI全年达到7%~8%的水平,应该说经济社会是可以接受的。控制物价的关键,是要防止物价持续快速上涨,形成恶性通胀预期,而不是绝对排除在全球性物价快速上涨趋势下,中国物价短期内在一定水平上的高位运行。

 

  如果取GDP增长9%~10%与CPI上升7%~8%的组合目标,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国内相关部门间政策的经常性微调与协调,最终宏观调控的效应,取决于各项政策的协调效应,而不是单项政策的调控力度。建议全年的宏观调控思路是:紧货币、稳汇率、调价格、松财政、补穷人。

 

  紧货币。面对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和物价上涨的压力,从紧货币政策的方针不能动摇。但是从紧的程度应尽可能确保GDP增长9%。当前应注意:一是货币供应量与贷款指标的名义与实际值问题。若按2007年1~11月贷款实际增长额3.58万亿元作为今年从紧货币政策的目标值,可以理解。但是2007年FPI价格指数上涨3.1%,实际贷款增长13.3%。今年1~5月FPI上升7.4%,如果将同期贷款增长16.22%减去PPI上升7.4%,实际贷款仅增长8.82%,比2007年低4.4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约达33%,这就是为什么当前贷款增长绝对额不算太低而中小企业资金普遍叫紧的原因。二是对有利于承担社会就业重任、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中小板、创业板、私募股权基金的支持与创设,要抓紧推动。

 

  稳汇率。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已累计升值近20%,减少部分行业出口过快的效应已凸显,但是企业进一步的结构升级尚需一个过程,进而对经济下滑过快的负面影响开始出现。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对抑制输入性物价上涨作用有限;香港NDF市场上已出现对人民币一味单边升值预期的分歧信号,更重要的,由于较明确的持续升值,引导市场进一步夸大了升值预期,刺激了更多“热钱”流入,增加了从紧货币政策的复杂性和难度。根据上述诸因素,当前汇率调整的重点与目标,不应是追求汇率水平充分的市场化,而是要尽快打破市场上夸大的升值预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汇率调整到一定水平,然后保持一段时期的相对稳定。这同时也给美元若干月后即将触底反弹后的人民币汇率调整留点空间。因为美元回稳后,要当心大批“热钱”返流美国的现象出现(5月份,美国已净回流资金606亿美元)。在稳住汇率的同时,要加大外汇管理力度,抓紧改善管理制度与技术。

 

  调价格。鉴于目前全球的供需失衡和国内不合理价格关系的调整压力,将物价一步调控到位并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不仅是中国经济与社会承受不了,世界经济也承受不了。为此,在价格政策上应贯彻:规划、调价、补贴、管制、舆论十个字,即面对这一段全球性供需失衡的价格调整,中国要制定3年左右的规划,逐年分摊调价与涨价的压力;在油电等调价的3年中,每季、每年调多大比例,应结合GDP增长情况,考虑将近3年的物价水平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相对较高的水平,并低于人均GDP的增长水平,在调价过程中为确保企业生产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不下降,财政必须予以适当的税收支持与补贴;调价与管制并进,对部分产品仍需实行一定的暂时的价格管制,正确引导舆论。

 

  松财政。面对从紧货币政策压力,为防止经济下滑过快,财政政策应该是积极的。今年上半年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和经济先行指标出现下行,唯独财政收入增长指标仍名列世界前茅,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在压物价、保增长中仍有相当的实力与余地。为此建议:一是在继续加大对“三农”、社会保障、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财政投入的同时,对企业的这一轮成本压力,应给予减税支持,尽快加大有效供给,以利控制物价。二是政府部门带头紧缩需求,今明两年应维持缩减行政开支一定比例的做法。三是视情况变化,如果七八月份经济增长下落过快,可以发行赤字国债,刺激国内需求。今天的中国已不同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在GDP、财政收入增长率远远高于利率水平的情况下,发行少量赤字国债是无风险的。

 

  增补贴。在物价逐步调整的过程中,继续实施与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同时支持与鼓励财力充裕的地方政府,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和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进一步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变相进行物价补贴,稳定物价预期,扩大消费与内需。

 

  其他经济政策。近几年出口贸易、劳动工资、房地产、节能减排等经济政策的调整,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压物价、保增长更是当务之急。集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当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发生矛盾时,关键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的关系。改革的力度要稳妥,当前能分步实施的措施切忌一步到位,讲求部门间动态配合保大局。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下滑对实体经济冲击情况的调研,既要防止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过快,也要防止房地产市场规模下滑过头。

 


上两条同类新闻:  
  • 黄金在外汇储备中地位及合理比重的分析
  • 读书,需要一种境界

  •  ·金融与投资(私募、基金)研修班
     ·中美“博士后”高端项目
     ·北大医疗产业领军人才高研班
     ·首席人力资源执行官CHO研修班
     ·康养产业运营人才高级研修班
     ·医疗产业领军人才研修班
     ·中国文化与经典研修班
     ·北大“公司治理与资本运营”高研班
    报名电话:13120255228

    ·
    · 北大实战型资本运营总裁班(掠影)
    · 北京大学经营方略总裁班(组图)
    首 页   |   课程列表   |  专家师资  |   文章资料   |   课程项目   |   新闻发布   |  报名联系 
    企业管理培训版权所有 © 2008 北京大学高管培训(EDP)项目网 - 北大商学在线 一带一路 京ICP备0605297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