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作为战后后起的发达国家之一,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和日元持续升值等因素的影响,面临新兴经济体的强大竞争压力,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经历了漫长的结构改革和调整时期。2000年以后,日本经济形势出现转机,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就业促进和能源节约战略也取得了实质性成果。这些成就除了国内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之外,产业结构升级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产业政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对于我们了解全球化背景下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结构升级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9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1.90年代的日本经济形势
20世纪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时期,从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看,1990—2000年期间的多数年份出现1%以下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平均增长仅为1.6%,远远低于1970—1980年和1980—1990年期间平均4.6%、4.0%的水平,也明显低于同时期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参见表1)。
按照总需求结构分析,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民间最终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比20世纪80年代明显下降,民间住宅和企业设备投资成为负增长,政府消费和公共固定资产形成增长加快,出口也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水平。由于不同的增长情况,导致各项需求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发生了很大变化,民间最终消费虽然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上升,但由于与80年代相比增长速度极为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程度明显降低;民间企业设备投资负增长,该项对总需求的贡献率成为负值,造成GDP增长率下降;与民间需求相反,政府消费支出和公共固定资产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上升,出口增加在总需求增量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因此,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公共投资以及出口的带动,民间消费增速减缓和民间住宅、企业设备投资减少是导致经济增长率显著下降的主要因素。
从波动趋势来看,1990—2000年期间,日本先后经历了两次通货紧缩时期。第一次是1992—1995年,日本的物价持续下降;经济增长率大幅度降低,明显低于潜在的增长水平,其中1992—1993年出现连续两年的零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也降低到196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具有明显的经济紧缩特征。第二次是1998—1999年,在经历了1995年下半年至1997年短暂的低通货膨胀时期之后,日本再次进入全面、持续的物价下降;金融机构贷款平均余额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减少,表现出明显的信用收缩趋势;日本经济在1997年再次出现零增长之后,1998年进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阶段。早在1998年4月,日本一些经济学家就曾经发出警告,认为“物价下降和经济衰退并存的通货紧缩已在日本出现”。尽管日本政府当时对于这一现象的表述仅仅停留在“存在通货紧缩倾向”的程度上,但实际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1991—1995年期间的通货紧缩,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从原因来看,1991—1995年的通货紧缩主要是由于周期性经济衰退和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1997—1999年通货紧缩与1991—1995年期间有着明显区别。主要是政策性紧缩因素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因素的影响。
随着亚洲地区经济的复苏以及世界经济形势好转,在出口、居民住宅投资和公共资产形成增长的带动下,2000年日本经济出现回升迹象。年度GDP增长率达到2.9%,物价下降幅度明显缩小,通货紧缩压力有所缓和,长期低迷的证券市场业表现出上升趋势。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平稳发展阶段,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机会。
2.90年代主要产业的增长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不同产业的增长形势差异明显扩大。首先,从三次产业来看,1990—2000年期间,第三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虽然低于70年代和80年代,但是仍然保持了年均2.5%的增长速度,是拉动GDP总体实现增长的积极因素。但是,同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均为负增长,成为造成总体增长水平明显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1990—2000年期间的增长形势,日本的主要产业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是增长快于80年代或90年代平均水平的产业,主要包括政府服务业和运输电信业;政府服务业1990—2000年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3%,虽然低于70年代,但高于80年代的平均增长水平。这一结果和日本90年代曾经通过扩大公共投资和政府消费带动投资与消费的扩张性政策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另一个是运输电信业,90年代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4%,虽然水平低于80年代水平,但是略高于70年代年均2.3%的增长水平。这与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IT产业带动下快速发展的信息化趋势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二类是增长幅度明显回落,但是仍然保持了高于经济总体增长水平的产业。包括电力水供应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其中多数属于第三产业。第三类是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总体平均水平,甚至出现负增长的产业。主要是农业、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等。
3.9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
2000年,在日本按照大类分组的行业中,制造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商业、房地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重最高,合计占全部增加值的45.9%。2000年各主要产业的比重与1990年比较,可以说明90年代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点。第一,在全部GDP中比重上升幅度最大的行业是服务业、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政府服务、房地产、运输通讯等行业,全部属于第三产业,表明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三产业的地位明显上升。第二,制造业、农业、建筑业、矿业等行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其中建筑业的下降幅度达到3.7%,在所有行业中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制造业。说明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民间建筑投资,尤其是住宅建设投资一蹶不振,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制造业也因为国内消费需求收缩和出口增长放缓等因素的影响面临调整压力。第三,政府服务和居民非营利服务、电力煤气供应等公共服务类行业的比重有所上升,说明在通货紧缩条件下,民间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增长缓慢,地位相对下降;公共支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所加强。90年代与80年代比较,最大的区别也在于此。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在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日本的民间产业部门增长放缓,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提高;制造业大国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传统产业的竞争力面临挑战和竞争压力,服务业的地位明显上升,经济转型的趋势加快。
二、2000年以来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新特点
1.2000年以来的日本经济形势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两次通货紧缩的冲击之后,2000年以来,日本经济重新进入了恢复性增长阶段。截止到2005年日本的GDP已经连续6年实现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其中2000年、2004年、2005年三年实际增长速度都在2%以上。
这一时期拉动日本经济稳定增长的因素,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出口、民间最终消费支出、企业设备投资等三大因素。2000-2005年期间,日本的货物和服务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9%,除2001年之外。其他各年拉动GDP增长都在0.7个百分点以上,2004年最高达到1.7个百分点,即使减去进口因素,海外净需求仍然在5年中保持0.2—6.8个百分点的拉动效果。同期日本的民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在0.3—1.2之间;企业设备投资则除2002年之外,在5年中达到0.2—1.1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表明,2000—2005年,市场需求成为带动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与20世纪90年代主要依靠公共投资和消费带动增长的模式存在很大区别,说明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已经进入了自发性增长阶段。
2.2000年以来各产业的增长形势
2000—2005年期间,日本的第一产业增加值继续下降,年均下降速度达1.7%;比1995—2000年略有缩小;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为0.9%,低于1995—2000年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最快,年均1.8%,同比基本持平。总体看,三次产业增长格局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基本相同(见表2)。
分部门来看,民间产业部门增加值年均增长了1.5%,比1995—2000年提高0.1个百分点(见表3),其中服务业、金融保险、电力水天然气、制造业、运输通信等行业增加值增长高于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业、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增长延续了90年代以来的相对较快增长趋势,但是制造业增长形势与90年代相比明显好转。这与同期日本出口增长带动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密切相关。此外。房地产、批发零售商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平均水平;矿业、农林水产业和建筑业继续保持了90年代以来的下降趋势,表明比较优势原理作用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仍然在持续。政府服务部门和民间非营利服务分别出现零增长和大幅度下降,一方面说明这一时期民间需求带动下的经济增长特征;另一方面也是与日本加快以精简机构为目标的行政和民间非营利机构改革带来的结果。
制造业中,电气机械、运输设备、普通机械等三个日本最具比较优势的行业,在2000—2005年期间的年均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制造业平均水平;非金属材料、食品、造纸、金属、其他制造业、金属制品、石油煤炭制品和纺织等行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纺织和食品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领域,在进口增长背景下的国内产出下降是正常的。化工、精密机械等同期接近零增长,都比90年代后半期平均水平有所降低(见表3)。
3.2000年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不同增长能力的影响下,2005年日本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部GDP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到69.7%,提升幅度超过了1995—2000年期间;二是第一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下降幅度有所缩小,在全部GDP中的份额已经降低到1.5%;三是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并且下降幅度有所加快,2005年降低到了28.8%。
按照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衡量,制造业、服务业、批发零售商业、房地产业属于日本经济中的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比重都在10%以上,其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达到22.6%和22.2%。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服务业增长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差距正在缩小;2005年,服务业的比重比2000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但制造业仅提高了0.4个百分点。运输通讯、金融保险和建筑业也是比较重要的行业,在日本经济中的比重为7%左右,其中运输通讯、金融保险属于成长型行业,2005年的比重同比都有所提高;建筑业则已经是连续两个时期的下降。电力、农业、矿业在全部产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其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连续下降。此外,政府服务生产者创造的增加值大约占GDP的9.2%,仅次于四大支柱产业,但2005年的比重并没有发生变化;相反,占全部GDP仅1%左右的非营利居民服务业的比重出现连续下降(见表2)。
在全部制造业中,电气机械、运输设备、食品、普通机械等行业的增加值所占比重都在10%以上,属于制造业中的支柱产业,其中电气机械、运输设备的比重分别达到26.2%、12。5%。化工、金属及其金属制品等材料工业也是日本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比重达到8%左右。其他如造纸、非金属材料、石油制品、精密仪器、纺织等行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如果将增长快于平均水平,比重有所上升的行业看作成长型行业,最具成长性的制造业行业是电气机械、运输设备和普通机械,三个行业增加值比重2005年分别上升了8.2、1.7和0.2个百分点。食品、金属制品和石油煤炭制品业则属于比重下降,成长性表现较差的行业(见表3)。
综合来看,2000—2005年期间,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业、运输通讯、金融保险等行业作为重要服务产业,具有持续增长的潜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并带动整个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占GDP近70%的水平;二是受益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有所上升,但成长潜力低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今后有可能失去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地位;—三是电气机械、运输设备、普通机械作为制造业中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也是这一时期最具成长性的行业,对制造业保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目前仍然以巨大产业规模为背景高居支柱产业地位的批发零售商业、食品等传统行业,由于比较优势的变化,正在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产业成长性表现不佳。总之,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增长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以机械设备类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振兴是2000—2005年期间日本产业结构变化最为突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