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了黄群慧研究员的介绍以后,感到我们这项成果,确实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很大,有不少新观点,很有意思的一些观点,以后有机会再深入学习。 简单来讲,这个研究成果还是有一些特点的。
第一,方法。对工业化发展水平到底如何评价,从学术界来讲有不少说法,有一些是权威的,有些是非权威的,怎么对中国目前这个阶段的工业化水平进行评价,我觉得这个课题做了非常好的探索。实际上把握一些不同的指标,如果我们从一个单项的指标来看,就很难界定每一个地区真实的、全面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在考虑诸多因素的基础之上形成一个综合系数,这是相当有新意的。可能对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的环境来讲,这样一种评价方法特别有意义。
第二,区域的划分。四大板块、七个区域,三十个省市自治区,这个划分的合理性还是比较强的。如果我们仅仅从行政区划来划分,有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做法。这种划分考虑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这样一种划分和评价方法是很有意义的。
第三,对中国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的评价都有不同看法。实际上把大家感觉到的一些东西细化了,用一个具体的指标,设定一个分值,某一个地区在某个方面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通过这个方式,可能对中国总体上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对不同的大板块、大区域,到具体的省、市、自治区。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入的话,一个省内部分不同的区域,都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划分。
第四,探讨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看法或者是一些理论观点,包括对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发展的选择,讲到了一些要点,我觉得这些问题都相当重要。
总的来讲,我觉得这个研究成果应该说也是下了很大功夫,无论从数据上、方法上还是理论观点上,应该可以做这样的评价:是我国目前工业化问题研究的一个高水平的报告。所以我本人在这方面应该对这个研究成果认真学习,我们共同努力把这方面做得更加完善。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想到了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虑。
第一,区域的、专业化的水平问题。
随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推进,就一个地区来讲,实际上分工的程度是在深化的,这种分工既表现在产业之间,也表现在产业内部。这个特点可能在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变化也是相当明显的。不仅仅是从一个国家内部,从整个国际上来讲,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WTO规则的推广,国际范围之内,不同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水平实际上是在加快,像美国的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领域,美国的强势是比较明显的。像汽车工业,包括东亚国家在往上走。上个月我到英国学习了两个月,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英国已经没有多少制造业,所以天很蓝,空气很新鲜。他们的教育、教育产业化非常明显,中国很多小孩在那儿读书,英国把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是在全球范围之内的分工,包括分工的数据,特别是包括区域之间所谓贸易结构,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发展模式问题。
刚才黄群慧研究员也讲到这个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进程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我们有所谓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的模式等等。这是一些说法。从经济学分析角度来讲,一是从需求的因素来看,有外向型的需求,中国沿海地区基本上都是外向型的。最近一些年,中国西部都是资源推动型,特别是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整个经济上来很快,比如山西、内蒙,非常明显。从所有制角度来看,民营企业比较明显,广东、浙江往上走;在山东,民营企业也在往上走;东北地区也有这个特征。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差异非常大,在这样一个范围之内,我们的发展模式相当多。我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好的发展模式放到中国来,就不能说是好的发展模式,其实中国对各种各样的发展模式包容性非常强。
第三,不同地区继续推进工业化可持续性的问题。
不同地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只有北京、上海到了后工业化阶段,但是后工业化阶段以后还要继续发展,其他的还没有完全工业化。下一步发展可持续性到底怎么样,什么叫做可持续性?就是你的需求、增长的动力在什么地方。不同的地区实际上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大家比较追捧资源,说什么地方有资源,这个地区就能发展起来。
第四,增长方式或者是发展模式的转变问题。
包括资源的约束,包括创新能力的问题,包括环境的问题,包括外向型经济的问题等等,我们不同地区下一步转变发展模式,它所面临的问题有共性问题,但是一定也有特性问题。自己所面临的转变增长方式主要的难点是什么,不同地区会在什么地方,应该有一些什么样的战略性的举措?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下,讲中国不同的区域,刚才看那个图,西藏现在还是前工业化阶段,如果按照某种指标,可能几十年以后还是这样。别说与上海相比,你就是期望西藏的发展水平与中部,甚至像西南地区一样达到同样水平也是很难得。我们现在看美国,美国西部地区也是相当荒芜的,就从地理形态上来看,某个地区发展受各种条件的影响,现在不一定达到了所谓工业化水平。关键问题是,所谓工业化是针对人来讲的,中国现在的区域发展之间有差距,更重要的路线是通过发展更快的地区,来给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看这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最后是看人均收入水平、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我国将来有些地区可能就是搞农业,某个地区就是搞工业,某个地区可能就是专门搞服务业。区域发展差距之间,可以通过人员的流动,最后达到人均收入水平基本比较平衡。这可能是工业化所谓现代化的一个真实含义。
总的来讲,我觉得这个成果还是很不错的,对有些内容我们下一步还要认真学习、消化、吸收。
(本文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8月9日在《工业化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工业化进程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