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员在798艺术区合影
2006年开始,中国内地的一些培训机构分别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合作,借助名校的品牌和资源优势,相继开设艺术市场类的高级研修班。然而,这个新兴的培训市场在中国还只是刚起步,教育模式与运营环节上多有不成熟不完善的混乱、生涩和粗糙。
苏富比艺术研究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是这个领域的老牌高端国际专业机构之一。两年间,这个研究院迅速扩展,把积累了40年的独特教育模式带到纽约和新加坡,一举覆盖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2008年10月,苏富比艺术研究院新加坡分院的商业艺术文学硕士2008级学生来到北京考察798和草场地的生态,学习今日美术馆的营运,并和梅建平教授面对面交流。之后他们飞往上海,继续了解和探究上海双年展以及那里画廊和美术馆的现状。笔者跟踪体验了14位学员及随行专家何凯特博士(Dr Katie Hill)的北京之旅,并连线苏富比艺术学院新加坡分院院长菲利普·惠特克(Phil Whittaker),八个基本问题都得到惠特克院长的坦诚回答。(整个采访得到此项目顾问许倩平(Lisa Koh)和执行员许祖榕(Alan Koh)的友善支持)。
笔者:为什么苏富比在40年前建立了这个教育项目?
惠特克:那个时候还没有专门针对拍卖行人才需求的教育课程。拍卖行需要既具有上手鉴定能力,和艺术品打交道,同时又懂得估价和商业市场的人才。虽然已经有很多大学开设学术性很高的艺术史研究课程,但那些总的来讲没有结合商业实践方面的培养,所以不能满足拍卖行的特殊需求。于是苏富比决定开始自己的基于“艺术品”实践的内部课程。这样的内部课程后来逐渐发展成一个学院,提供由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认可的一系列硕士学位课程。我们教育风格的精髓是一以贯之的基于实物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我们仍然乐意从实物中学习。在这方面,我们提供给学生独一无二的机会,来获得直接的体验。这些体验,他们将来都会用到。
笔者:这个课程是什么时候在新加坡开始的?
惠特克:2006年我们先把这个课程扩展到纽约,很受欢迎。之后我们决定还需要一个分支来覆盖亚洲。这和过去10年来亚洲艺术市场的持续增长颇有关系。于是我们选择新加坡作为亚洲驻地,并在2007年9月开始了第一次招生。同时我也看到新加坡作为全亚洲的一个集散地,其他亚洲课程也可以在此发展得不错。
笔者:这个课程在新加坡进展顺利吗?有没有在亚洲遇到不同的问题?
惠特克:我们第一年因为有很多事情都在启动中,所以遇到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我还是要说,新加坡政府对我们给予了无法估量的帮忙、建议和协助;曼彻斯特大学以及我们伦敦和纽约同事给出的建议和支持也让我们非常受用。学生也极大地帮助我们不断完善运营之道。今年四月我们又搬进新装修的办公楼,这也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运作能力。
笔者:苏富比艺术学院和苏富比拍卖行之间是什么关系?
惠特克:大约5年前,我们从苏富比拍卖行中分离出来,现在隶属于剑桥信息中心(Cambridge Information Group)。这个中心主要为各个大学提供学术数据。不过,我们仍然和苏富比拍卖行有着品牌上的关系,并且会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与之紧密合作,无论是专业层面还是人员层面。当安置学生实习之时,我们同时也跟其他拍卖行和艺术机构合作。
笔者:学生从哪里来呢?
惠特克:在新加坡,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亚洲各国,也有世界其他地方来的。我们第一年商业艺术班25个学生,就来自11个国家。今年也是如此,有从丹麦、洛杉矶和哥伦比亚来的,也有从亚洲各国来的。
笔者:学生们为什么要来参加这样的课程?
惠特克:学生们主要是想在国际艺术圈里面工作。而来到新加坡学习,是因为如果他们想将来主要从事亚洲艺术的推动,新加坡在地理位置上是个理想的选择。
笔者:和其他中国的类似课程相比,苏富比艺术学院的精彩之处是哪些?
惠特克:首先,请允许我声明,中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课程。我们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和就业机会方面都为学生提供独一无二的体验。在新加坡,我们有非常灵活的课程设置,可以一年内修完硕士课程,也可以延至两年。虽然我们的学费昂贵(整个全日制硕士课程学费6.75万新币,约32万人民币,不包括食宿。笔者注)但是我们全都花在让学生享受最好的教育和体验上了。这些都是为他们今后在国际艺术市场领域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笔者:您对这个课程在中国的接受度有何期待?
惠特克:这个很难讲,主要看市场。不过,我们是个很小众的课程。我们很自豪这样精致的规模保证了学生最好的学习体验。所以我想可能每年大概会有50到70个中国学生加入到我们全球的苏富比艺术学院课程(目前在伦敦、纽约和新加坡),其中约有10到20个学生是选择新加坡的课程。之所以说这么少的数字,是因为新加坡分院的一个作用就是保持课程上的国际平衡,以此进一步提升学习体验和全球沟通与互助的机会。
苏富比艺术学院的特殊课程
在两年前笔者对当时的中国区联络人蒋齐栖女士的电话中,她特别提到苏富比艺术学院设置的三类课程,为目前内地极少涉及。首先是道德规范课程。如何在看似狭小的艺术品市场空间中做出长久的大视野,则必须在自己能赚到利益的同时照顾好买卖双方的长久利益。只看眼前,连蒙带骗,做一单两单就不做了,无疑是对市场的破坏。其次是法律法规课程。一件艺术品要真正做稳市场,必须扩展国际流通才是稳妥之举。于是艺术品在中国的出入境管理,在欧洲进出口的标准和法规,在美国的运输服务税则,等等法律法规成为必需的知识储备。最后,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数据统计。西方人进行竞争对手分析,市场格局划分,都建立在调查数据上。这体现他们的务实和理性,值得 “浪漫革命情怀”高涨的国人借鉴。
两年间,苏富比艺术学院在纽约和新加坡连续设立分院,照顾欧洲以外的北美和亚太地区日益增长的学员需求。目前苏富比艺术学院新加坡分院设有“商业艺术”与“当代艺术”两门文学硕士学位课程。商业艺术课程结合商学系的学科,再加上艺术法、艺术市场以及艺术评估等内容。而当代艺术课程则专为希望深入研究当代艺术、并以将来在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媒体或艺术评论领域发展的学员而设计。各门学位课程都是以全日制方式进行,学制14个月,分为3个学期。当然,他们还有一些短期课程和旅行项目(北京、上海、印尼、孟买、纽约、香港),让没有整块时间的学员可以零散灵活参加。
苏富比艺术学院北京采风
10月14日,早上九点笔者赶到王府井丽亭酒店,和工作人员以及苏富比艺术学院学员碰面。这些学员来自完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背景,也怀揣不同的原因相聚到这个形散神不散的小集体——苏富比艺术学院新加坡分院2008级商业艺术文学硕士班。有几位金发碧眼的老外,但大部分还是亚洲面孔,新加坡本地的,印度的,韩国的,台湾的,印尼的,听说还有两位广州学员没来。所有课程都是讲英文,学员之间的交流也都用英文。
本次中国艺术之旅的领队是何凯特博士(Dr Katie Hill),专程从伦敦赶来给大家实地讲解。这位优雅的女士是伦敦西敏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的高级讲师和策划人,专门研究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她说她目前正在编写一本关于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书——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的中国视觉艺术的发展史。因为之前何凯特博士和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有着经常的合作关系,这次新加坡学员来中国实地考察,何凯特博士作为专家来带队,确实适合。
 |
此次中国艺术之旅的领队Dr[1]. Katie Hill (何凯特博士) |
笔者问她作为一个外围的合作者,如何看待苏富比艺术学院的教育模式和效果。她说,这里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实地实物接触,很好地把握了学术与实践的平衡。比如请人来给学生讲座,他们会非常注重学者和经营者的比重,既有大学的教授,也有拍卖行的主管,画廊老板、博览会的总监、艺术机构的运营者等等。学员还会被安排和资深的业内人士一起详细参观展览,博览会等等。这些内容既生动,又多样,同时还非常有实效,学员体验起来也很愉悦和享受。在伦敦,这个独特的教育模式延续了40年,可以说挺成熟了。由于来此学习需要长期的时间和不菲的学费,所以每位学员都是有着清楚的目标和计划来参加的。学员的实习,很可能会被安排到苏富比拍卖行或者其他拍卖行和艺术机构。近年来,这个模式扩展到纽约和新加坡,取得了良好效果。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这样看似游山玩水的艺术之旅,被安排得十分紧凑和精确。何凯特博士事先联络好几家要去的画廊,所到之处均有训练有素的英文讲解员来接待并准备好相应发放的资料。而学员们也确实尽量认真地在旅行点滴中抓住每个机会学习,丝毫没有糊弄。他们不仅向带队老师随时提问,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十分活跃。这样多元交互的学习,他们的成长速度可想而知。而来自亚洲之外的学员,他们对这里的艺术生态备感新鲜。由于语言的差异,他们不太方便直接来中国,所以选择新加坡这个平台,以逐渐了解亚洲。
此次行程安排以及给学员的参考资料,几乎都还是从西方视角来看亚洲看中国。比如去798和草场地只是参观了外资机构:唐人艺术中心,常青画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Boers_Li画廊等。本土画廊并不在考察名单内。这也难免,语言是一大屏障。而且,新加坡分院的整个教育模式刚从伦敦移植过来不久,理念和专家也都在西方体系之内。所以中国本土的专业人士就很少有机会来和学员交流本土的看法。但既然已在亚洲落地生根,那么慢慢渗入本地,跨越语言障碍,逐渐探究出不同于欧美的亚洲特色,这或许是新加坡分院日后有空儿考虑的事儿?
背景资料:
Sotheby’s 拍卖行 1741年在伦敦成立,迄今已有268年的历史。而苏富比艺术学院于1969年在伦敦成立,起初是为苏富比自己内部培养所需的特殊复合型人才:对艺术史论、鉴定和经营都有扎实功底。40 年来,苏富比艺术学院不断完善和扩张,现已发展成全球高端的艺术行业培训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