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 打印本页
张兆远:从人类学的视角看新农村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07/10/7 17:02:52 被阅览数: 8383 次
 

 

——以鄂西南来凤县周家湾村为例


    文化在人类学家看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状态,是人们的观念、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泰勒(Edward  Tylor)认为:文化或者文明,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等一切人类所有习得的才能和习惯,就其广泛的意义而言,是一个复合性的整体;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认为:文化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文化可划分物质的和精神的;斯图尔德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技术等边缘文化和思想、精神等中心文化;李亦园认为:文化包括可见文化与不可见文化两个部分,不可见文化又包括:物质文化或称技术文化、伦理文化或社群文化、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文化在人类学家看来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所独有的、异于禽兽的基本分野;狭义文化是指人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

    可见,在认识和考察农村文化过程中,必须明确几个前提,即,一、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二、文化是习得和传承的,可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三、文化是有层次的,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农村作为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承接区域,一方面,农村传承古老的传统文化,体现着传统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农村承接现代文明,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如何在现代化中建立起新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已经成为当代农村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鉴于此,笔者以周家湾村为例,试图揭开新农村文化建设一些问题。

    周家湾村概况

    周家湾村位于鄂西来凤县西南部,距县城15公里,公路248省道(利智线)自东北向西南贯穿整个村落。东部与湖南省隔酉水河相望,西邻老鹰岩村,北接檀木湾村,南到香沟村、田家寨村。
    周家湾村地理位置在武陵山区,云贵高原前沿。平均海拔在400米左右。全村国土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49亩,水田900亩,旱地549亩。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483户2378人,其中女性1160人,劳动力1665人。全村由汉族、土家族、苗族三个民族的人民杂居,汉族占54.84%,土家族占32.26%,苗族占29.03%。

人口结构:14岁以下590人占24.8%,14—50岁1182人占49.8%,50岁以上606人占25.4%。根据表二分析可以得出,周家湾村人口年龄结构正处于成年型。性别比为100:105。
    文化构成:文盲160人,占6.7%,小学文化程度1041人,占43.78%,初中文化程度804人,占33.8%,高中中专程度53人,占2.2%。大专及以上2人,占0.2%。
2005年全村总收入662.7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46.9万元,占总收入的37.3%,畜牧业收入283万元,占总收入的42.7%,外出务工收入132.8万元,占总收入20%。年人均纯收入2150元。

                             
    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内容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内容
在调查中,涉及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内容,认为“建立文明的乡风村俗”,占74.19%,认为“改善村容村貌”,占45.16%,认为“保护本地的传统文化”,占19.35%,从被调查人的回答,占绝大多数人希望现有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善,从侧面反映出对现在村中的某些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满意。有一小部分人对现在的环境希望得到保护,特别是文化环境、文化特质。
   (二)文化活动方式
在调查中,在问及农民在从事文化活动的方式、地点、动机时,在活动方式中,占96.77%是“在家看电视”,54.84%是“在打牌、下棋”。在文化活动地点上,有51.61%“在村活动室”,有35.48%“在自己家”中,有22.58%是“在朋友家”中,另有12.9%“在邻居家”中。从文化活动的动机上讲,占61.29%认为是“为了提高学识”,占41.94%的人认为是“为了与村里人联络感情”,占19.35%的人是“为了放松自己”,有12.9%的人是“为了混时间”,有6.45%的人是“为了兴趣”。从农民从事文化活动的方式、地点和动机来看,其活动的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几乎没有传统文化活动,仅仅只是看电视、下棋、打牌,在这几项活动中,打牌、下棋又多以下注,也就是赌博为多。活动地点多在村活动室、自己家、朋友家以及邻居家中,村民的文化活动多在村中,活动半径不出村子;在其动机,多数人是以提高学识为目的,其方式也就是看电视,地点是在家中,这与问卷中的答项是相一致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同村里人联络感情,是那些下棋、打牌的人,另一部人有的为了放松自己、有的是混时间、有的则是为兴趣。
    (三)农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
村里开展文化活动最需要的是什么:在被调查人中64.52%认为是组织者,16.13%的人认为是设施,83.87%的人认为是群众参与的热情。调查表明,在周家湾村,缺少的不是设施,而是组织者和参与者,比较而言,更需要的是参与者,也就是农民的自身的参与。这体现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缺少积极参与的热情,一是希望有文化活动,二是自己又不愿意参与的矛盾心态。
    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依靠谁:35.48%的人认为是政府,16.13%的人认为是村民自己,45.16%的人认为是村民+政府。这表明,有35.48%的人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完全与自己无关,是政府的事,自己置身事外,袖手旁观;16.13%的人认为是自己的事,自己必须全力以赴,搞好农村文化建设;45.16%的人认为是政府与村民共同的事,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共同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清楚的了解农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态度,许多农民在认识上还有一些偏差,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在今后的农村文化建设中必然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一部分人积极参与,一部分人袖手旁观。

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只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而忽视对社会环境的改造;也就是说当前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在很大程度上注重物质文化的改造,而忽视精神文化的改造。
    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人,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谈判能力,持这类观点的多是经济学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的学者主张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
    另一种观点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文化建设,是重建农民生活方式,恢复农民生活的主体性价值,通过发展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增加农民之间的公共交往。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各侧重一方面,在人类学家看来,经济建设也是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也就是物质文化建设,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经济与文化建设并重,新农村建设必须是二条腿走路,否则新农村建设就不会健康发展。笔者在调查中表明:在周家湾村,由于农村文化建设只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形式、内容的缺失使得多数农民在业余只有用看电视、下棋、打牌来打发时间,有时为了寻求刺激,打牌带“彩”,引发赌博风,引起矛盾。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政府。
    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是谁?一部分农民认为是政府,一部分农民认为是村民自己,一部分农民认为是村民+政府。有35.48%的人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完全与自己无关,是政府的事,自己置身事外,袖手旁观;16.13%的人认为是自己的事,自己必须全力以赴,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45.16%的人认为是政府与村民共同的事,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共同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清楚的了解农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态度,许多农民在认识上还有一些偏差,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在今后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必然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一部分人积极参与,一部分人袖手旁观。
    在文化人类学看来,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系,它有两个特征:一是为全体社会成员一致认可和接受。成为社会基本规范的一部分,其正权威性无可置疑;二是来作为普遍遵守的伦理规范与道德原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所以,它是一个稳定的系统,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文化具有大众性、普遍性、稳定性、保守性的特征,它是一个社会中潜在的、强有力的社会规则。
    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重构这一价值观体系,在农村内部,一切人为设计的制度与政策都是非常幼稚的、一厢情愿的。这些制度和政策与价值观相吻合,可能会获得稳定性与有效性;如果与价值观相冲突,制度会逐渐变质或瓦解、崩溃,政策会逐步调适、演变或放弃。
    政府作为权力集团,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意志与利益改变村民的价值体系,来制定制度和政策,把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利益追求、行为方式强加给村民。
    笔者认为,农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影响下,变迁越来越快、越来越趋同,信息交流互动也日趋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作为主体实现其价值体系的重构,政府只能积极引导而不能参与决策,更不能干预。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缺少设施,更缺少组织者和参与者。
    村里开展文化活动最需要的是什么:在被调查人中64.52%认为是组织者,16.13%的人认为是设施,83.87%的人认为是群众参与的热情。调查表明,通过多年的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当前,缺少的不是设施,而是组织者和参与者,比较而言,更需要的是参与者,也就是农民的自身的参与。这体现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缺少积极参与的热情,一是希望有文化活动,二是自己又不愿意参与的矛盾心态。
    这就体现了农村精英的缺失所造成的影响,由于受打工潮的影响,导致了农村现代精英的流失。农村精英可分为传统精英和现代精英。传统精英在农村社会精英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对农村社会影响也在下降。一方面传统精英文化水平低;另一方面,传统精英的年龄较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现代精英体现的是现代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他们文化水平高,思想解放,视野开阔,精力充沛,敢于创业,他们是农村发展的开拓者。他们是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从周家湾村调查来看,外出的443人之中,18—35岁有339人,占76.52%,正是这些精英人物的缺失,使得周家湾村的精神文化活动,缺少有力的组织者,导致了对社会控制的弱化,不能更好地组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讨论
    农村作为一个广大区域,其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服务的对象是农村社会,是建设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高度统一和谐的生存环境,其文化建设应为现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精粹的认同和统一,同时也要体现人对自然环境的合理改造,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应在精神文化,也不能忽视自然环境,也就是人们生存环境的改造。文化是一个复合性的整体,精神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物质文化和社会群体文化的协同并进,二者要做到相辅相成。
    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发掘农村文化精神及其在不同时代的体现;还要发掘农村精神传承的机制;同时要丰富农村文化精神的内容。新农村文化建设应着眼于从物质层面、社会群体层面逐步把这种精神实质内化为每个村民的价值取向,从农村文化的各个层面同时逐步推进,在潜移默化中展开新农村文化和精神建设。
    从物质层面来看,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注重保持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的完整性及承袭性,它是一个村的精神风貌。从社会群体文化层面来看,农村精神的培育离不开精英,他们具有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时代精神。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去影响农村社会,农村精英在精神方面处于这个村这个时代的精神的制高点,而这种状态的形成,又需要这个村的管理者、在这个村的管理上下工夫,为能够影响一个时代的精英群的出现创造条件。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现代农村已经不再封闭、自守、落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已经走向开放化、发展化、信息化的道路。在这一个程之中,农村正在经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传统文化已经逐步被现代文明所替代。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农村传统的价值取向在逐步发生变化,文化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迁,因而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必将面临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孙秋云编:《文化人类学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3、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4、李亦园著:《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作者:张兆远

 

联系电话/微信:13120255228 梁老师


上两条同类新闻:
  • 韩廷杰:念师恩 讲梵文 钻佛学
  • 王梦奎,文武双全的国务院第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