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 打印本页
王益:用音乐抒发赤子之情

发布时间: 2007/10/4 15:40:39 被阅览数: 8115 次
 

 

在2006年6月中国交响乐团纪念已故指挥大师李德伦的音乐会上,一首合唱曲《去远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名字对我来说比较陌生,但是那悠远、深情、悲伤而又透出希望的旋律却深深打动了我。

后来我知道,作者非但不是音乐界人士,而且也不是艺术界人士,却是一位金融界的领导干部—曾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现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的王益。于是,我再次回味那旋律,生出一种感动,不光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还因为他选择了音乐这种表达方式。

看上去,王益不是那种艺术气质很浓的人。他儒雅干练、井井有条,这也许是金融界人士所必备的品质,抑或是他办公室的那种氛围所传达的信息所致。但我相信,在工作之余,他一定是从数字和事务中走出来,进入到另一个感性的世界里—在车里,在飞机上,在入睡前,在与朋友思想碰撞之时,在感情受到触动之后,他会屡屡抓住稍纵即逝的人生感悟,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出来。

王益说,他对音乐的迷恋源于对祖国和民族的爱,这种爱越是深沉,就越有创作的渴望和激情,要通过音乐尽情抒发这种情怀。我问他,如何将这些音乐灵感记录下来?他说,用录音笔,然后在电脑上最后完成。

“诗以言志,歌以咏言”。王益写歌,词曲兼修。词是他心中的诗,曲是他内心的情。在《去远方》中,他唱道:“烛光在风中摇曳/思念伴长夜无眠/风吹过泪成行/漂洋过海去远方/那里鲜花遍地/那里阳光灿烂/没有痛苦悲伤/只有欢乐相伴”。对于逝去的英灵,王益给予了超然于哀伤的祝福,使人感到一种圣洁与崇高。难怪有音乐家听了这首歌,说它是中国的《安魂曲》。如今,这首《去远方》已经被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等多次演出过,人们将它献给为抗战捐躯的英雄,献给故去的先人,献给青年志愿者—告慰逝者,升华今人。

出生于云南龙陵地区、血脉中流淌着白族血液,王益的艺术气质显然得益于他早年的经历和与生俱来的基因;而毕业于北大历史系,以及在西南财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教育背景,又使他的艺术气质中多了一种开阔、深沉的境界。

王益说,走上写歌的道路是他人生的一大意外。2002年夏,他来到青藏高原,在那个引人遐思、想歌想唱的地方,他突然脱口而出地哼出了一些旋律,于是,顺着这些乐思捕捉下去,发展下去,他居然有了不期而遇的最初收获。尔后,在音乐界诸多朋友的帮助和鼓励下,他一发不可收拾,把写歌当成了业余第一爱好,把歌曲当成了一种人生表达。几年下来,他已写出了数十首歌,完全可以称为“多产的业余作曲家”。

就像生活本身的色彩斑斓,王益的有感而发之作,触及了各种情感世界。他唱英雄,唱爱情,唱牵挂,唱家乡。《好男儿》是王益作品中颇具英雄气概的一首:“烽火阵阵起边关/马蹄声声战鼓响/勇赴国难闯四方/热血满腔/好男儿心里装天下/为国家生死两相忘/壮志未酬心不甘/千难万险不能挡”。如此豪迈的歌词,配以急迫的鼓点和四分之四的节拍,再加上韩磊那硬朗的演唱,听上去真是畅快淋漓!在韩红演唱的《香格里拉》中,王益又以坦然、开阔的胸襟,表达了“你是蓝天飞翔的雄鹰/你是高山的雪莲/你把真情洒满了天地/你是我们心中的眷恋”的情怀。在毛阿敏演唱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中,我们又听到了一种迷茫的伤怀:“为什么来也匆匆/为什么去也匆匆/就像夏日的细雨/飘浮在半空中/就像秋天的枫叶/只有那一阵红”。而在谭晶演唱的《火红鸟》中,王益又写出了他心中所追求的那个不同于俗世的精神世界:“辽阔的天空/飞着一只火红鸟/她直上九天/不屈不挠/她飞过的地方/雷电为之喝彩/她飞过的地方/日月为之让道”。

我不知道王益有过怎样的情感经历,但我从他的音乐中分明听得出来,在他丰富的精神世界里,总有一些不能忘怀的人和事。他有太多的感动要表达,他有太多的感悟要抒发。在浮躁的时代,他本可以选择一种超然安逸的生活,但他却宁愿不停地观察、体味、思索、挖掘。

对于已有的成绩,王益并不满足,他还有许多想法,比如写一部反映长征的音乐剧。他想把当年红军留给我们的这一份自存自救的民族精神、这一份引起全人类共鸣的精神财富,以音乐的形式传给后人,发扬光大。

一位音乐家曾对我说,他很幸运,因为此生可以从事音乐。从这个意义上说,王益也是幸运的,他在从事金融工作的同时,选择了音乐。于是,在工作之外,他找到了一种能够无限延伸的生存、思考和寄托的方式,用音乐抒发他对祖国和民族的赤子之情。

 

联系电话/微信:13120255228 梁老师


上两条同类新闻:
  • 一代通儒饶宗颐
  • 北医三院院长陈仲强--用责任绘就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