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 打印本页
魏加宁:改革开放30年之宏观调控:回顾与反思(三)

发布时间: 2008/2/22 17:38:31 被阅览数: 9220 次
 

同年9月初,著名的“巴山轮会议”召开。有人称,这次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国际研讨会,使得中国经济学家们第一次搞懂了什么叫作“宏观调控”。会上,198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根据世界银行关于中国经济情况的简报尖锐地指出:中国面临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危险,并建议中国应当采取“三紧政策”,即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巴山轮会议”的讨论,也促使中国高层领导坚定了加强宏观调控的信念。

 

19859月下旬的中共党代表会议上,邓小平指出:“速度过高,带来的问题不少,对改革和社会风气也有不利影响,还是稳妥一点好。一定要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不要把基本建设的摊子铺大了。”

 

会后,国务院进一步加强了信贷紧缩力度,到第4季度,信贷失控状态基本上扭转过来,与此同时,工业生产增长速度降至10.2%

 

到了1986年第1季度,工业生产遇到了困难,由于大量基建项目已经上马并陆续完成,原材料、能源供应更趋紧张,同时由于信贷资金的大部分都用在了固定资产投资上,企业的流动资金变得极其紧缺。受此影响,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开始显著下降:第1季度与上年同期比只增长了4.4%2月份甚至出现GDP的零增长。

 

当时,薛暮桥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现象只是抑制经济过热时出现的暂时现象,用不着惊慌失措。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纷纷强烈要求放松信贷,并且叫得很厉害。同时有一些年轻的经济学者也大声惊呼经济“滑坡”了,说是双紧政策破坏了刚刚开始的经济“起飞”。于是,赵紫阳在控制通货膨胀问题上开始发生动摇。

 

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从1986年第2季度起,中央银行便重新开始大幅度放松货币信贷投放。结果,经济尚未“软着陆”却又重新“硬起飞”。

 

19874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讨论当前的经济形势时,著名经济学家、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洪关于“国民收入超分配”的汇报,引起赵紫阳大发雷霆,并当着各部委领导同志的面,把马洪同志很批了一通。

 

1988年的“中央1号文件”,一改历年以农业为主题的惯例,专讲宏观经济问题。文件指出,1987年实现了有效益的增长,速度高而无通货膨胀的危险。在这种人为的乐观气氛之下,到了1988年中期,M1M2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3%29%

 

19885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在此后五年中实现价格和工资改革“闯关”。5月末,在讨论如何执行这一决定的高层会议上,与会的经济学家根据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提出了“先治理,再闯关”的主张。他们的根据是:1987年第4季度从农产品开始的涨价风,正在向其他领域扩散;交通、生产资料供应的“瓶颈制约”日趋严重;各地零星抢购已经发生,正在此起彼伏地蔓延开来;4月份的储蓄已经出现了负增长,表明通货膨胀预期正在形成。更重要的是,由于计划部门的价格控制,使得通货膨胀隐性化。

 

此外,薛暮桥、刘国光、马宾等经济学家也纷纷给国务院领导写信或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文章,表示反对通货膨胀。

 

然而,这时的赵紫阳已经根本听不进大多数经济学家的意见了。他害怕增长速度下降,更喜欢听“拉美国家的故事”[4]

 

然而不幸的是,1988年下半年的事态果然朝着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担心的方向发展: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同比攀升至26%,城市普遍出现商品抢购风潮。而倒买倒卖计划分配物资和外汇额度及其腐败现象的蔓延,更加剧了广大群众的不满情绪,使得经济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甚至酿成政治的不稳定。

 

1988121,赵紫阳找薛暮桥、刘国光和吴敬琏等经济学家去谈话,表示接受经济学家们对他的批评,并承认最近一年犯了通货膨胀的失误。当时薛暮桥先生还不依不饶地追了一句说:“不是一年,至少已有三年”。

 

虽然赵紫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经济形势急剧恶化、社会形势出现不稳,最终导致了政治上的动荡,改革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经济学界一般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数据将1984年的经济过热和1988年的经济过热分为两个不同的经济周期,但是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将两个周期合并起来一起分析似乎更具完整性,更能说明此轮宏观调控的整个过程和调控失败的原因。

 

2  19831990年宏观经济概况(单位:%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10.9

15.2

13.5

8.8

11.6

11.3

4.1

3.8

9.2

零售物价指数增长

1.5

2.8

8.8

6.0

7.3

18.5

17.8

2.1

2.9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0

2.7

9.3

6.5

7.3

18.8

18.0

3.1

3.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7年)。

 

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5年及以前为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联系电话/微信:13120255228 梁老师


上两条同类新闻:
  • 魏加宁:改革开放30年之宏观调控:回顾与反思(四)
  • 魏加宁:改革开放30年之宏观调控:回顾与反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