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我们为戏剧而存在
第二届北京大学剧星风采大赛决赛在4月16日晚顺利落下帷幕。华丽的舞台、精湛的演技、阵容庞大的嘉宾以及一直为此辛劳的主办方北京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都让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在今夜见证了一个个星光璀璨、夺人心魄的瞬间。
北大的剧星决赛,在中国戏剧百年之际举行,别有一番意义。本次比赛得到了老、中、青众多戏剧名家的友情出席,他们给予了比赛很高的评价,称之为“戏剧的新生”。赛后,北大新闻网记者采访了著名电影、电视剧、小品演员朱时茂。
著名演员朱时茂接受北大新闻网采访
朱老师仍保持着一贯的成熟持重,微笑的嘴角显示着他对这次比赛的意犹未尽。当被问及对哪一部剧印象最深时,他颇感为难:“每个剧都有它自己的特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表演上看,最后一个剧《三人一对足》的表演相当成熟;而从编剧、整体上来说,《作家之死》这部戏则十分成功。”朱时茂表示,《作家之死》的编剧刘纯带给他不小的震撼:“我想说,这部戏的作者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这部戏构思特别完整。我个人最喜欢《作家之死》和《三人一对足》这两部戏。”
朱时茂老师坦言,参赛选手出色的舞台表现和对戏剧的精确把握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惊喜:“我原本以为,高校学生的戏剧演出可能会包含比较多的娱乐元素,然而北大学生的编剧和表演却没有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他们甚至超越了职业的作家和演员。”“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是由于在北大这所百年名校,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最为丰厚的营养源泉,从而有利于舞台艺术真正实现多元化、社会化。”言谈中,朱时茂老师毫不吝惜对北大剧星决赛精彩演出的溢美之词,也更进一步肯定了北大的戏剧发展:“北大的话剧发展可以领导大学生话剧的潮流。”
当晚最大的亮点分别是《作家之死》和《三人一对足》。记者分别采访了两部戏的的主创人员。
“最具潜质演员”曹思未(中)
《三人一对足》的导演之一兼主演——2004级数学学院本科生曹思未获得了“最具潜质演员”称号,谈到一路走来的艰辛过程,他感慨万分。
“为了这个剧,我们都付出了太多努力。”他未卸妆的脸上写满了兴奋和成就感,但也透出了一丝疲惫,“从去年十月至今,我们无时不刻都在修改剧本、完善表演。我们是出色的团队,我们有着惊人的默契,可也会为了表演上的分歧而争论不已甚至吵架。”
“曹思奇”这一女性化的角色显然成为了他在排戏过程中的最大挑战:“这个角色很女气,这和生活中的我是十分不同的。演好这个角色比我想象中的要困难许多。”而阻碍他的不只是角色本身,“在第一次演出这个角色后,别人都认为那就是我生活中的样子。这让我十分苦恼,巨大的压力迫使我开始讨厌这个角色,甚至刻意地把性格发展为另外一个角色的模式来摆脱角色对我的影响。但是当我再次站在舞台上,想到能够为台下的观众奉献一场精彩演出的时候,我又再次回到了这个角色。而这次的我更加从容。”
调整好心态后的曹思未在角色的把握上更加游刃有余,他对角色本身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实角色所表现的,不过是在主人公在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之下的不同的反应。而我所扮演的角色,不过是把人处于弱势地位时的性格特征极端化了而已。”
一举夺得冠军、“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原创剧本奖”等多项大奖的《作家之死》剧组在台上台下备受瞩目。其中“阎王”的扮演者——剧组编剧,中文系本科生刘纯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作家之死》编剧刘纯(中)
成绩非常优秀的刘纯在“我们文学社”、曲艺协会都担任重要职务,对相声艺术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谈到对这次比赛的最大感触时,他说:“实在是十分感动于这次中文系的团结,正是由于两个团队能够合作得这么默契,才有了《作家之死》的成功。”而关于这次创作的灵感起源,他说要感谢钱钟书——他钟爱的作家。“这个剧可以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了,大约两年前开始我就在计划着这部戏的出炉。钱钟书启发了我,而它的进一步充实并完成应该得益于我平时的积累和对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思考。”
以“love for need(因为需要,所以热爱)”为宗旨的北大剧星大赛已落下帷幕。人们将不会忘记,有这样一群深爱着戏剧、深爱着生活,怀揣梦想与激情的年轻人使戏剧在今夜燃烧,让梦想之光在今晚绽放。精彩和感动在这一刻成为永恒。
摄影: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