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中旬,长沙华雅国际大酒店迎来一群特别的客人,中联重科19 位高管,清一色的工作服,也没见一个客户代表,像企业高层这样一次集中出现是多么的难得,有人不禁猜想起来,中联在谋划什么!
回答是肯定,中联3 名副总裁让出一线岗位,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可能是一次覆灭性灾难,而就在华雅酒店一个小小的会议室里,中联在召开封闭式高管学习班,讨论是很尖锐的,大家都在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做还是往后退,还是站在旁边看,继续做就得按照公司的要求,就是以公司的利益为最大利益。然后,面对这样一次选择,没有喧哗,更没有吵闹,有的只是对企业的感恩,一种对企业的至诚,把企业的利益,企业的发展看得高于一切,有许多企业要靠地震来解决的问题,中联靠企业文化,靠统一价值观,和谐地做到了这一问题。
有人评价,这是一种里程,这是一种震撼”!
走进长沙麓谷中联重科产业园大楼,在一楼的左边墙壁上“至诚无息,博厚悠远”八个大字格外醒目。在公司的宣传栏里,中华传统文化之三纲五常,长期被认为是封建礼教,束缚人性,但经由“詹纯新式”的传承与创新,赋予了时代内涵和现代管理思想,丰富为符合中联实际的“一元、二维、三纲、四德、五常、六勤、七能”文化体系。
“只有以包容之心,博采众长,广纳世界先进成果为我所用,在这个基础上二次创新,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远。安于现状,老死不相往来,只有死路一条。”詹纯新说,“14 年来,我们中联人一直以特有的坚韧执着,坚守创业和创新精神,才不断演绎出新的精彩”。
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动力,文化是中联的命脉所在。中联文化,不但融入了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也深深融入员工的心中,成为中联人的一种行为指针和服务理念。在詹纯新的眼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企业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技术创新靠人,市场开拓靠人,整个生产管理靠人,管理者怎么样管理到位,每一个员工怎么样使你的产品保证质量这就要靠责任心。也就是这人他在企业里面,能够凝聚在一块,能够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你这个企业就一定会向上,我认为文化就在起一个统一人们的思想意志,凝聚人心的作用。文化还提升人们的修养,调整人们的心态。
成三个部,点、线、面。点,就是CEO,线,就是各位副总,分管某一线工作,面,就是事业部,每一个经营的单元就是面。点控线,线连面。线面贯通,人力资源我要贯穿到每一个面上的人力资源
上去。用詹纯新的话来形容,就是要把企业打造成一个有轨车,不像开汽车,上去每一个人开法都不一样,甚至走的路线都不一样,技术好的开得又快又稳,技术不好的不仅开得不快,而且还不稳,有可能还违章,出事。我们要把企业打造成有轨车,那就是说,车总是在轨道上运行,我们觉得管理是要建立制度。制度就是企业有轨车运行的轨道。也就是我们以前讲的制度至息,不会因为管理团队的更换,而企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正在做的管理就在做这个事情。
对企业来说这仅仅是一个方面,要做好这一点,其实还缺少一个东西,或者还需要一个东西,才能把企业打造成有轨车,让他有轨运行,让他不会因为管理者的替换,而影响企业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速度。詹纯新认为缺的就是企业的凝聚力,你只有在强的企业的凝聚力的情况下,才可能做到至诚无息,才可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来认可你的制度,来建章立制,还要靠大家遵守,这就靠凝聚力。凝聚力又靠企业文化,所以我们觉得还有个文化至息。
对于企业文化的形成,中联历来对企业文化认识深刻,高度也比较高,几年前,中联博士后工作站,第一批出站的博士后,其中有一个研究的课题就是上市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这个博士后就和中联领导层提炼出了中联重科的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也就是现在的至诚无息,博厚悠远。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也令中联人重新思考企业的未来。
永续发展,成就“百年老店”,是所有企业的梦想。但国际流行的说法,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是40 年。中联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可当年的创业者,大多年过五十,企业高管层能否保持旺盛的战斗力?中联成立15 年,一个企业到十几年的时候,基本到了一个转型的时候,不转型企业可能走下坡。因为创业的人大约都在35 岁左右,加上15 年,50 左右,一般来说企业的创业者都会成为企业的高管,企业领导人到50 岁的时候,就面临着企业的发展是依赖50 岁的人,还是要进一批新人去替代喜欢跑接力赛的詹纯新形象地比喻说,这就是一个交棒的阶段,就是一个接力赛。但接力赛在交棒的时候一定得速度放慢,不能掉棒,无论你跑得再快,只要掉棒就完了。往往在交棒的时候是要人们反复的训练,交接棒时要步伐一致,不但要交接好棒,还要跑好自己的100 米。
在中联,总裁助理将以70 年代的为主,副总裁60 年代的为主,50 年代的漫漫成了高级总裁。这种人才递进的模式,是要靠一批创业者,领导者以宽广的胸怀去面对,这就靠企业文化。靠思想、价值观的认同。
一个企业发展十几年后就是一个关键,创业者都是领导层,往前走,精力可能比不上年轻人,再往前走,经验主义可能会更多,怎么样有个交替,而且能够很平缓地交替,这是一个企业发展当中的考验。对创业者来说就是一次革命,为了企业就必须培养年轻人,自己还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年轻人逐步在一线上拼搏,自己慢慢地淡出。在中国很多企业过不了这一关,要不就分家,这种转型的时期转不好,班子的裂变很可能就会出现。有些企业要靠地震来解决这一问题,中联在这个学习班上就靠企业文化来平缓地解决这一问题。
□本报记者 陈张书